如何在减少问题行为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浅谈PBS

发表时间:2022-05-18 11:33

什么是问题行为?简单的来说就是任何会阻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行为。谁会有问题行为?所有人。对于在特殊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减少服务对象的问题行为更是一个长期挑战。如何减少问题行为,再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也会有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熟练掌握一个系统化地减少问题行为的科学方法,会极大地减轻从业人员的压力,以便她们更好地支持需要帮助的儿童以及他们的家人。


正向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是建立在应用行为分析之上的实证证明的理解并改良问题从而改善生活质量的科学方法。

正向行为支持对国内家长和从业人员可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语。但是到目前正向行为支持已经发展了近40年。

Dr.Dunlap和他的同事们在他们的关于正向行为支持和应用行为分析的文献中介绍到,从1980年中期开始,为了提供更加正面的干预方式,并且提供在各种复杂环境里都能提供更加有意义和能够持久的效果,建立在应用行为分析之上的正向行为支持发展起来了。


为了成为一个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框架,正向行为支持开始合并不同的评估方式和干预步骤,并积极融合其他学科相关内容。


正向行为支持是一个集合各家所长并且更进一步地形成自己独特的系统化的减少问题行为的方式。同时,使用正向行为支持的人员积极地和主要实施人员(一线老师,家长)合作,以便发展对各个复杂环境更加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和增强良好行为的全面性干预计划。发展到今天,正向行为支持被证明能够有效地在家庭、学校和其他环境减少问题行为和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以学校正向行为支持和以家庭为中心的正向行为支持。


截止到2018年,美国已经有超过两万五千所学校在实施全学校正向行为支持。正向行为支持是一个多层级行为支持结构便于支持所有学生。

第一级包括提供支持给予一个系统里面所有的人。

第二级则以小组的形式提供给该系统但是需要更多支持的个体。一般在第二级得到支持的人员是出现轻微到中度问题行为的人群。

第三级则是提供个体化行为支持给予该系统里出现中度到重度问题行为的人员。常见的策略包括小组社交技能培训,家庭作业俱乐部,和报入/报出。在第三级支持里的学生会得到全面的行为评估。在行为评估完成之后,一个多元素的全面性行为支持计划会得到建立和实施。更为重要的是,提供给负责实施的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支持会持续进行,以保证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以确保计划的有效性和长久性。

https://www.pbis.org/pbis/getting-started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https://www.pbis.org/pbis/getting-started

以家庭为中心的正向行为支持和全学校范围的正向行为支持计划是同一个理论基础。但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正向行为支持会加入家庭的文化和教养方式会为建立行为计划时的重要的考虑因素。在这个价值之上建立的行为干预计划能够确保高效和长久,达到生活方式的正面改变。


Dr.Lucyshun和他的同事在他们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正向行为支持的长线实验文献中总结出七个重要特征:

1、与家庭建立合作关系;

2、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估,包括功能评估、强迫体制评估、家庭生态评估;

3、建立多元素行为干预计划;

4、以对家庭有意义的行程为干预单位;

5、保证行为干预计划是符合家庭独特环境;

6、提供直接实施支持;

7、评估该计划对家长的社会意义。


同时,Dr.Lucyshyn还提出了增加两个特征:

1、教导父母开始正念练习以减轻父母压力;

2、使用一般案例编程策略来提高泛化。


简单地说,以家庭为中心的正向行为支持提供在家庭生活任何环节都可以使用的一个减少问题行为的方式。以家庭为中心的正向行为支持重点是减少问题行为和帮助儿童参与任何对家庭有意义的活动,提高儿童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赋予家庭能力来独立解决新的或者再出现的问题行为,并且帮助家庭达到他们对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的定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就像上面所说,减少问题行为、增加良好行为、提高孩子生活质量是正向行为支持的三个主要目标,其中提高生活质量是最重要的目标。笔者相信对于特殊教育从业人员来说,提供特殊儿童和他们家庭的生活质量,让儿童能够快乐地成长也是大家的目标,而使用系统化的方式来减少问题行为能够帮助从业人员更快更好地达到最终目标。因此,正向行为支持对于任何特殊教育从业人员都会是有帮助的方法。

1.https://www.pbis.org/

2.Dunlap, G., Carr, E. G., Horner, R. H., Zarcone, J. R., & Schwartz, I. (2008).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and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 familial alliance. Behavior Modification, 32(5), 682-698.

3.Carr, E. G., Dunlap, G., Horner, R. H., Koegel, R. L., Turnbull, A. P., Sailor, W., ... & Fox, L. (2002).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Evolution of an applied science.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4(1), 4-16.

4.Feldman, M. A., Condillac, R. A., Tough, S., Hunt, S., & Griffiths, D. (2002).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pos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person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nd severe behavioral challenges. Behavior Therapy, 33, 377–398.

5.Sugai, G., Horner, R. H., Dunlap, G., Hieneman, M., Lewis, T. J., Nelson, C. M., et al. (2000). Applying positive behavioral support and 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in schools.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2, 131–143.

6.Lucyshyn, J. M., Fossett, B., Bakeman, R., Cheremshynski, C., Miller, L., Lohrmann, S., . . .Irvin, L. K. (2015). Transforming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family routines: Longitudinal analysis with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4(12), 3526-3541. doi:http://dx.doi.org.ezproxy.library.ubc.ca/10.1007/s10826-015-0154-2

7.Lucyshyn, J. M., Dunlap, G., & Albin, R. W. (2002). Families and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Addressing problem behavior in family contexts.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作者:Chloe Wang(BCBA)

梦翔学校技术督导

梦翔学校联系方式:15621000864